混凝土水化反应是水泥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,这是混凝土凝结硬化的关键过程。
🔹水化硅酸钙凝胶是一种类似凝胶状的物质,有很强的粘结性,它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空间网状结构,把混凝土中的砂石等骨料包裹并粘结起来。氢氧化钙一部分会参与后续反应,一部分会溶解在孔隙溶液中。这些反应产物的共同作用使混凝土逐渐失去流动性,从浆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,.终硬化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建筑材料。
混凝土水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热量,这些热量对混凝土性能有以下影响:
一,有利影响
🔹促进早期强度发展:热量有助于加快水泥的水化速度,使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能更快地发展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,混凝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强度,以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,例如可以更快地进行模板拆除等后续施工工序。
二,不利影响
(1)产生温度裂缝:
🔹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,而表面热量散发相对较快,这会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。内部膨胀而外部收缩,这种不均匀的变形会使混凝土产生拉应力,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,就会出现裂缝。这些裂缝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、抗渗性等性能,并且裂缝一旦形成,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展。
(2) 降低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和耐久性:
🔹高温环境下,水化反应过快可能会使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够致密。例如,过快生成的水化产物可能来不及均匀分布,使得混凝土微观结构存在缺陷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这些有缺陷的结构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,导致混凝土提前损坏。
温度裂缝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:
一,水泥水化热
🔹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,由于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发慢,而表面热量散发快,就会形成内外温差。当这种温差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,就会产生裂缝。
二,外界气温变化
🔹 当外界气温骤降时,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比内部快,导致内外温度差增大,产生温度应力,从而引发裂缝。在寒冷天气,如果混凝土没有适当的保温措施,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。
🔹相反,在高温环境下施工,混凝土入模温度过高,加上水泥水化热,会使内部温度升得更高,当后续温度下降,也容易产生裂缝。
三,约束条件
🔹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约束。内部约束来自混凝土自身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约束,比如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约束。外部约束主要是混凝土结构与基础或相邻结构之间的约束。当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受到这些约束限制时,就会产生裂缝。
控制水化热产生的温度裂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一,材料选择
(1) 水泥品种:
🔹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,比如大坝水泥、矿渣水泥等。这些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,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升。
(2) 掺合料:
🔹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、矿渣粉等掺合料。这些材料可以替代部分水泥,减少水泥用量,并且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,降低水化热。
二,配合比设计
- 降低水泥用量:
🔹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,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性能的前提下,尽量降低水泥用量。例如,采用高效减水剂,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,减少用水量,进而减少水泥用量,降低水化热。
三,施工工艺
(1) 控制浇筑温度:
🔹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,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浇筑。可以采取对原材料(如集料)进行遮阳、降温,在混凝土中添加冰块等措施。
(2) 分层、分块浇筑:
🔹采用分层、分块的浇筑方式,这样有利于混凝土内部的热量散发。比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,可以分层浇筑,每层厚度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。
(3) 设置冷却水管:
🔹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,通过循环冷却水带走混凝土内部的热量。在混凝土开始浇筑后就可以通水,持续一段时间,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来调整通水时间和流量。
四,养护措施
保温保湿养护:
🔹加强混凝土的养护,特别是早期养护。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(如草帘、棉被等)和保湿材料(如塑料薄膜),既可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热量的散失,防止内外温差过大,又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,避免混凝土因干燥收缩而产生裂缝。
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:
一,材料和配合比
(1) 选用低热水泥:
🔹使用如矿渣硅酸盐水泥、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低热水泥,这类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,可减小内外温差。
(2) 添加掺合料:
🔹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、矿渣粉等掺合料。这些掺合料可以降低水泥用量,减少水化热,进而降低内外温差。
二,施工过程控制
(1) 控制浇筑温度:
🔹 避免在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。如在夏季,可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浇筑。
🔹 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,例如对粗、细骨料搭建遮阳棚,避免阳光直射;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入适量冰块代替部分水,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。
(2) 分层、分块浇筑:
🔹 采用分层浇筑,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,分层厚度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30 - 50厘米左右,这样有利于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发,减小内外温差。
🔹 分块浇筑可以使每块混凝土体积减小,热量集中程度降低,块与块之间设置后浇带,等混凝土收缩变形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,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缝。
三,温度控制措施
(1) 内部降温:
🔹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,让冷却水循环带走热量,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幅度。冷却水管的间距、管径和通水时间等参数要根据混凝土结构尺寸、水泥品种和浇筑温度等因素确定。
(2) 表面保温:
🔹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,如保温被、草帘等。在冬季,保温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过低;在夏季,能减缓表面温度下降速度,从而减小内外温差。
四,养护措施
🔹 保湿养护: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等保湿材料,使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保持湿润状态。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,保湿可以避免因表面水分散失过快而导致内外温差过大。